近日,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家曹东扶先生后人,走进卧龙区档案馆,将《曹东扶筝曲集》等捐赠档案馆,入藏曹东扶个人全宗,丰富了馆藏大调曲等非遗档案资源,为非遗曲艺研究提供了资料依据。
曹东扶先生儿子、古筝演奏家曹永安、曹东扶先生外孙女、湖北筝会副会长冯娟娟,曹东扶先生外孙女、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筝会副会长冯彬彬等一行,探访卧龙区档案馆,查看曹东扶弟子捐赠档案馆的曲艺资料,参观特色特藏库,查阅馆藏名人档案,为南阳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赞不绝口。
曹永安一行参观后,将《曹东扶筝曲集》以及纪念曹东扶诞辰演奏资料捐赠到档案馆,同时表示曹东扶先生是从南阳盆地走出去一代民族宗师,将曹东扶资料回馈故乡,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心灵归乡,感谢档案馆为曹东扶先生建立全宗档案,曹永安表示随后搜寻整理曹先生有关资料,将陆续捐给档案馆,让更多研究者有迹可寻,使古宛大地弦歌不辍,更好传承发扬繁荣家乡曲艺事业。
曹东扶简介:
曹东扶(1898—1970),河南邓州人,中国古筝演奏家,民族音乐教育家,河南筝派奠基人,曹派大调曲子创始人,被称为中州筝派一代宗师、中国民族音乐的脊梁。
曹东扶出身于贫寒的曲艺世家,自幼学习扬琴、古筝、三弦等乐器,青年时期随父曹清怀流动行艺,汲取曲子行家之长,充实弹唱技艺,形成独特风格,其唱腔高亢挺拔、稳中有变、抑扬委婉、声情并茂。
一生以弘扬民族音乐为使命。1948年春,他发起邓县大调曲子研究社并引导革新。1951年,他率社员参加抗美援朝宣传活动,创编、移植曲段并义演。1954年开始,先后应邀到河南师范专科学校、郑州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任古筝、三弦、琵琶教师,兼容众长,创研出一套独特的弹奏技法。他对古筝曲深切体会的细腻处理,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及浓郁的地方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曹派古筝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筝艺术四大流派中的河南筝的杰出代表和奠基人,在中国筝坛居有重要地位。
曹东扶创作、改编的代表作《闹元宵》《变体孟姜女》《刘海与胡秀英》等一大批古筝曲,一部分被灌制成唱片,广传海内外。他挖掘整理一批较为完整的板头曲,如《高山流水》《苏武思乡》《闺中怨》《落院》《打雁》《哭周瑜》等,丰富完善了曲子艺术。1979年《曹东扶筝曲集》出版,参与编撰《河南大调曲子集》《河南鼓子曲》,使大调曲子艺术享誉全国。一生竭尽全力培养后继者,带出一批有造诣的学生,其一子三女也是知名古筝演奏家,桃李满天下,昔日曹门弟子,许多成为大学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家,活跃中国民族乐坛,使曹派艺术发扬光大。曹东扶被《中古音乐辞典》《中外文学艺术名人肖像》《世界优秀人才大典》等书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