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平台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卧龙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4-12-30来源:

分享: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站位新时代,顺应新趋势,把握新机遇,推动我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市文化旅游工作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文化引领、产业融合、生态优先、开放合作、创新驱动,以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以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全域旅游为主导,突出历史文化、生态休闲、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等重点,加快构建“一脉四地多点位”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建设文化旅游强区。

(二)发展目标。建设文化旅游强区,要顺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要把发掘资源禀赋与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把发展文旅产业与促进消费升级结合起来;把提升文化内涵与丰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把区域文化旅游发展与融入“两河”流域发展结合起来;把优化发展格局与区域整体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努力,到2025年,先进文化引领力显著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GDP占全区的17%以上;到2030年,文化旅游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把我区打造成豫鄂陕川地区探寻远古文明的又一窗口、东汉三国文化旅游的又一高地、居民休闲度假旅游又一目的地,文化旅游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二、主要任务

(一)保护文化遗产,做好传承、发展。

1.实施系统保护。一是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先,加强文物法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敬重文物,遵守法律。其次,以属地为主,在已有文物标志定界的基础上,实施文物清洁行动,结合双创、清洁家园、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工作,清除文物周围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清除文物本体积尘污垕,展现文物本色;实施文物维护行动,对地下文物,要培土固元,疏浚排涝,清除根系发达林木,防止病虫害侵蚀,对地上文物,要防裂、防漏、防火、防雷、防倒,落实濒危文物抢救措施;实施文物路标行动,在主干道、显要处,标明文物路径,引导全社会关注文物、探访文物、珍爱文物、保护文物。其三,做好文物安全巡查,严厉打击损毁偷盗文物行为。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加强传承人培养,开展好庙会、踩街等民俗活动,开辟固定场所进行非遗展示,继续推进非遗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同时,要继续做好普查筛选评定,扩大非遗保护范围,争取较多项目进入市、省、国家级非遗笼子。三是加强古街、古镇、古村、古树保护。对八一路步行街、中心市场、云台二十八将巷等街巷,梅溪商厦、东方红影院、南阳商场等建筑,一些弃用的老旧厂区,,重新评估其历史文化价值,在城市拆迁改造中,尽可能地保留其历史风貌,预留文旅发展空间。对广大郊区,如石桥、潦河、潦河坡、安皋等古镇,龙王沟的后庄、潦河坡镇的榆树庄、谢庄镇的毛田等村庄,石桥汉代古槐、丰山汉代古柏、白塔元代古银杏等古树名木,注意保护,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既注重现代化要求,又努力保留原有风格风貌,为居民留住乡愁,为游客留存观瞻,为游子留下成长记忆。

2.深入挖掘研究。一是挖掘研究远古文明。围绕已发现的岩石文,组织专家学者,系统研究我区岩石文的分布、蕴含的大量远古信息,如谢庄日晷岩所包含的远古天文、远古祭拜功能;围绕正在发掘的黄山遗址,结合区域内其它新石器遗址,研究揭示遗址在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地位、玉石器加工集散中心地位、“前店后居式”大型房址建筑历史地位、南北文化交流碰撞关键地区的地位,北接黄河文化带,找准与仰韶文化的联系,南接长江文化带,找准与屈家岭文化联系,串通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关键点,并结合十里庙、不见冢等商周时期遗址研究,显示南阳和卧龙区“楚风汉韵”的源远流长;围绕“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突出与我区关联紧密的姓氏,深入挖掘根亲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创新打造载体平台,吸引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拜祖,增进民族归属感、认可感、自豪感。二是挖掘研究东汉三国文化。深入挖掘相关遗迹史料,整理东汉三国故事,尤其是突出北张衡南诸葛地位,用张衡故里、诸葛躬耕地凸显人杰地灵,用古城古貌透视帝乡之风,并找准南都与两京(洛阳、西安)的联系,卧龙岗故事与方城、新野的联系,南阳三国与北许昌南荆湘、西巴蜀之间的联系,打造多层次三国文旅圈,展现三国政治风云变幻、英雄人物辈出的画卷。三是挖掘研究爱国主义。从岳飞武侯祠手书出师表、紫山抗日阻击战等史料中,挖掘前人家国情怀,把爱国主义与文化旅游融为一体。四是挖掘研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通过对我区城建史、工业史、水利史、农业史的梳理,加强对我区城区建房修路植树、“三线建设”、修筑水库群、建设“万米长虹”等史料的搜集挖掘研究,集中展示激情燃烧、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可贵精神风貌。同时,还要挖掘研究红色文化、开放文化。要通过研究宣传,塑造我区脉络清晰、特色鲜明、地位独特、内通外联的文化旅游形象。

(二)打造文旅品牌,建设文旅强区。依据卧龙文化旅游发展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全域旅游、全要素融合和有重点、有差异发展理念,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着力从供给侧发力,坚持高端化、品质化、个性化方向,打造知名文旅品牌。持续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名城、中国月季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等国字号品牌,争创“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继续叫响“诸葛躬耕地,如花似玉城”、“遇见卧龙遇见美”等口号,突出要素特点,分块打造文旅精品。

一是突出中心城区及近郊历史沧桑,以城为体,多要素融合,打造城市旅游核心地。要把握好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的内在联系,科学规划地标建筑和绿地游园,更多采取微改造,打造城市游精品。其一,加快推进卧龙岗复岗工程及其配套建设,强化文化融合,推进大中小型演艺编排,争取大型演出进入全省十强;围绕武侯里、游客服务中心等商业建设,配套夜景设备,打造旅游消费聚集区、夜间经济亮点区;推进智慧景区创建,提高现代服务水平,启动5A级景区创建,突出卧龙岗世界唯一性,叫响“天下第一岗”。其二,推进文旅游园建设,每个街道选择一处基础较好的城市游园,融入特色历史文化,活化文旅各要素,打造市民好去处。其三,启动城市微旅游精品建设,卧龙岗、武候街道围绕卧龙岗文化园、蒙古风情园、南阳大学城服务配套,各选适当街区,按照绿洁畅亮美标准,配套特色小吃、文体商品、娱乐服务等,打造文旅消费圈;七一街道依托红庙修复,挖掘文物内涵,配以灯光美饰,依托已有商户,打造文旅消费闹市;梅溪街道依托八一路步行街、车站街道要依托云台二十八将巷、光武街道依托360美食一条街、靳岗街道依托兰营水库周围、七里园乡围绕达士营特色小镇和中国月季博览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各自特色,打造微旅游精品。其四,破题工业旅游,要尽可能地保护存留老厂区、老车间,既保留可贵的公共用地,又为工业旅游提供资源。引导辖区内工业企业,利用工业+文旅模式开辟新领域,形成新业态;蒲山电厂可依托其场地、厂房、生产设备,打造工业旅游园区,开辟南阳工业旅游首要地;把光电产业聚集区纳入文化旅游,根据内部企业特点,打造生产企业参观游。

二是突出东部历史文化厚重,以文为体,多要素融合,打造文化旅游重点地。其一,依托黄山遗址、不见冢考古发现,配合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在远古文化展示中,配套游客服务项目,实现综合经济社会效益。其二,依托张衡博物馆、鄂城寺博物馆,精研张衡文化、鄂城文化、塔寺文化、古今军事文化,打造青少年科睿教育中心、全国国防教育中心,建设全国张衡文化高地、军事教育高地。其三,谋划独山、黄山和丰山、蒲山四山区域大景区建设,沿科圣大道、白河水道,挖掘玉文化、矿山文化、诗文文化、花卉文化和水运文化精华及其联系,连点成线、扩点成面,筹划大景区建设格局。

三是突出北部山水纵深,以山川林湖为体,多要素融合,打造休闲度假旅游承载地。根据省里“三山五区”文旅发展布局,按照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地的定位,依托我区北部伏牛余脉,发挥近城山水优势,建设伏牛山休闲度假延展地、功能互补地。其一,根据山水分布状况,自北向南分层次推进。潦河坡镇、龙王沟景区依托观山、狼洞山、码头山等连绵群山,依托龙王沟、打磨石岩、杨树岗等众多水库,挖掘区域内古岩画、楚长城、古水利设施、龙崇拜等文化,摆布健康养生、民俗民宿、水上游乐、山地运动等文旅项目;谢庄、安皋和蒲山、王村部分区域,要依托四座孤山,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东汉三国文化、岩画文化、山石文化、生态文化,继续打造紫山健康养生城、塔子山梅园项目,规划发展磨山融岩洞开发、奇石古树观赏、攀岩为一体的观光体验游,规划建设羊山红色文化、烈士文化园。其三,培育山沟文旅盆景。龙王沟景区,在配合龙王沟水库周围项目建设、魏家岗旅游村建设的同时,要继续扶持后庄旅游示范村建设,依托圆明古寺、仲景健康养生基地、三百亩桃林、数百亩中药材、水系联通工程、丰源禽业的生产车间、民俗民宿等资源,请专业团队规划、专业团队运营,打造山村旅游综合体;潦河坡镇,要启动卧龙峡景区创A工作,依托榆树庄等村丰富山水文化资源,顺应农民长期种植水稻习惯,开发民宿民俗资源,打造十里稻香湾、观山观群山旅游品牌;谢庄镇,依托塔子山梅园、龚河玫瑰园,扩大规模,并在周围发展油菜、莲菜、菊花成片种植,发展写意农业,描绘四季花开图景,并保护利用好日晷岩,探索小岩石大景观文旅发展之路;安皋镇依托集镇独特聚集功能与太清观、彭庄、徐坪、和庄已有基础,发展集镇游、村庄游,并适时启动羊山红色文化园区规划建设。

四是突出南部平原阔达,以农村农业为体,多要素融合,打造卧龙乡土旅游体验地。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形态各异、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带动文旅发展。其一,以游园建设为抓手,带动发展。以南邓公路为纽带,结合城市生产生活配套升级和原有基础,依托静脉产业园建设,注入文化元素,配套旅游设施,打造旅游景观;依托动物园建设,精选动物学知识和图片,结合智能音像展示,打造 “动物世界”;依托高新农业园区,升级创建农业公园,打造农业旅游升级版。同时,巩固提升归零文化村、芸林农庄等现有游园建设管理水平,继续推进一乡一园建设,用游园带动农村精品景点建设。其二,以旅游村建设为抓手,带动发展。英庄镇段寨、陆营镇东岳庙、青华镇三李营和后所、潦河镇西梁庄、王村乡柳湾村官寺自然村等基础较好村庄,按照配齐旅游设施、突出文化特色、可做乡风民俗体验等标准,重点打造各级各类旅游示范村,提升村级可游化水平。各乡镇每年都要选择1-2个村,以旅游标准规划建设,逐步提升乡域旅游水平,为全区全域旅游发展打基础。其三,以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为抓手,带动发展。根据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所处位置、所承文脉,以特色旅游小镇标准进行建设管理,使之成为城乡旅游的枢纽、乡村旅游的龙头。

着力提升载体平台。办好“三月三上独山”、诸葛亮祭拜等传统节会,达士营美食节、后庄桃花节、塔子山梅花节等新创节会,月季洲际大会、全球月季大会等国际节会,积极争取像中国旅游协会年会等全国性节会活动落户卧龙,助力我区文旅品牌塑造、展示我区文旅形象、扩大我区文旅影响。着力加强宣传推介,要整合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宣传资源和渠道,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手段和新技术,加强目标市场和主要客源地精准营销,形成立体宣传推介新格局。

(三)完善产业体系,强化文旅支撑。一是壮大产业主体。培育强大的文旅企业,是文化旅游强区建设的标志性任务。一方面,要抓好本土培育,着力做大做强。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整合资源、转型发展,推动有实力的企业以技术创新、品牌输出等方式发展壮大。继续打造卧龙岗文化园、石桥一园两中心两大文化旅游龙头;激活并壮大麒麟湖、卧龙峡、天鹅湖三大山水旅游企业主体;选择几个其他类型的文旅企业,予以重点培育。经过5-10年努力和市场砥砺,在全区打造3-5个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文化旅游企业。同时,鼓励引导小景点、游园、民宿等,发挥小而精、小而活优势,继续做优做特,形成大中小优势互补、功能互补、链条互补的企业群体。另一方面,抓好外部引进,注重招大引强。增强我区招商引资政策的普适性,对入驻我区的工商项目优惠政策,原则上适用于文化旅游项目入驻。同时,研究出台更具行业特点的政策措施,以吸引国内外知名文旅企业落户我区,既引进品牌资金,更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开发模式在我区落地生根,倒逼传统文旅企业转型升级。

二是完善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深化文旅项目策划和商品开发,提升配套项目建设水平,打造一批以想念食品为代表的“卧龙味道”,以“玉器、烙画、出师表”为代表的“卧龙礼物”,以“两团”精品剧目和卧龙岗文化园演艺为代表的“卧龙节目”,让游客吃得有味、玩得尽兴、购得愉快。培育发展夜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景区、乡镇、街道打造平台,发展夜间游览、文化演出、餐饮娱乐等,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组织专业团队依托新成立的区文化旅游协会等机构,对接市内外、省内外行业部门、协会和知名文旅企业,探究合作良策,打造文旅商圈和通途,迎送八方游客,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黄河长江流域、川渝地区甚至更广大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城游、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东汉三国文化展示研学游、中国南北过渡带生态休闲度假游的重要节点或枢纽。

三是创新文旅业态。文化旅游部门与农业农村、工业信息、科技、教育体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共同研究,一体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研学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业态。利用现代科技重塑文旅发展形态,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培育具有引领力的文旅新业态,提升游客体验度。引进国内外知名民宿企业,选择适当街区、村庄,按照科学引导、规范提升、尊重原住民、用好原住房、保留原生态、留住乡愁的原则,发展这一新业态,构建我区民宿发展新格局。

(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建设动力。一是优化管理体制。继续探索实行“政府+行业协会”模式,依托区文旅协会、艾草协会、电商协会等组织,发挥其桥梁纽带、外引内联等作用,助推文旅发展;加强卧龙岗文化园“管委会+旅游开发公司”模式的运作,构建产权清晰、富有活力的管理机制,并在独山风景区、石桥“一园两中心”、龙王沟风景区等地逐步推行;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引导国有集体资产入股、外商投资入股、职工群众参股、知识产权技术入股,组建新企业,改造老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文旅企业发展。

二是完善运行机制。要推动文旅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职业经理人队伍,引入专业团队和运营公司参与管理,让活的机制产生好的效益。引导支持辖区内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在确保公益属性、做好业主的前提下,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创产品创作、研学旅游等。在巩固我区“两团”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加大购买服务力度、重奖优秀新作等,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三要创新要素保障机制。争取用多用好省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主动对接金融机构争取融资支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开发建设;晨晖公司除继续发挥服务卧龙文化园建设功能外,要面向全区文化旅游项目,开展融资服务;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文旅推介、培训等工作。在用地方面,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研究探索点状供地、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盘活存量资源等方式,建设文旅服务设施。

(五)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结合“三网四化五极”引领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打通断头路、植好生态林、贯通水体系,优化公交、医疗、保洁等公共服务,进一步奠定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推进文化旅游设施提升,持续抓好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完善区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巩固“两团一馆”现有设施阵地,适时规划建设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支持鄂城寺博物馆建设,在规划建设“一园两中心”时,优先配套建设博物馆仓储陈展及办公设施,并抓好新进人员教育培训,尽快开展业务,适时加挂卧龙区博物馆牌子,承担全区文物收集研究展示工作。

加强区文化馆建设,在保持国家一级文化馆资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数字化文化馆和分馆建设,实现城乡全覆盖。启动卧龙区综合文化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融区图书馆、区博物馆、区大剧院、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为一体,形成全区文化展示服务高地。鼓励支持民间博览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建设。

加快推进乡镇街道(景区)和村(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行区、乡(镇)、村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全区乡村(社区)两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和达标率均达到100%。

二是提高服务水平。推进服务标准化,严格执行景区、酒店、民宿等行业服务标准;推进全区智慧旅游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旅游管理、产业监测、指挥调度一张网,打造数字景区,为游客提供全程化、个性化、便利化的智能服务。

三是加强综合管理。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隐患排查整改、风险防范预警、突发事故处置等防控体系,为游客提供安全安心的消费环境。要坚持“依法治旅”,推进信用体系建设,重点打击各种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文旅发展环境。

三、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把文化旅游强区这个发展要事、民生大事,摆上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成立文旅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区四大家相关领导任组长、

副组长,工业、农业、交通、自然资源、住建、教体、卫健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完善内部组织协调机制,抓好规划实施、政策执行、工作保障。各乡镇街道景区,建立相应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靠前抓,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落到位。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挥牵头作用,相关部门找准在文旅强区建设中的定位和工作结合点,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形成强大合力,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引领文化旅游强区建设不断取得成绩。

(二)完善规划,注重先导。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1个总规,即《卧龙区全域文旅发展规划》;11个专项规划,即《独山黄山片区文旅规划》、《蒲山丰山爱艾小镇规划》、《不见冢遗址周围文旅规划》、《龙王沟冢岗庙水库片区文旅规划》《观山卧龙峡狼洞山区域文旅规划》、《打磨石岩、杨树岗、彭李坑水库周边文旅规划》、《紫山区域文旅规划》、《塔子山区域文旅规划》、《磨山区域文旅规划》、《羊山区域文旅规划》、《静脉产业园、动物园、卧龙高新农业示范园一带文旅规划》。各乡镇街道景区,根据全区统一部署和各自实际,有全域、有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地科学编制各自文旅发展规划,严格执行规划,逐步落实规划。

(三)示范创建,加强引导。为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省政府决定,到2022年,全省培育十个以上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旅演艺项目,建设30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00家钻级智慧景区、30个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市区)、10个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到2025年,全省创建1000家星级民宿、500家研学基地、500家健康养老养生基地,打造50个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200个生态旅游示范乡(镇)、10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第一类项目,着眼激发文旅消费,卧龙岗文化园区、达士营特色小镇等均可参与;第二类项目,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各乡镇、有关村、相关文旅企业都要参与。要以参赛,体验掌握文旅发展趋势和重点,以示范创建引领我区文化旅游顺势发展。抓好省级创建的同时,还要抓好景区创A等工作,培育树立其他各级各类好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