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平台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卧龙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4-12-30来源:

分享:


“十四五”(2021-2025 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我区建设“首善之区 美丽卧龙”的重要时期,也是造应急管理事业、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应急管理 “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四五”时期专项规划所在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讲话,尤其是 10 月 23 日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指示,要求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责任落实,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是随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提升,“科技强安”战略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五是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以来,我们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努力逐步厘清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下一步将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

(二)面临的挑战

一是安全生产隐患依然较多。我区城乡兼有,安全监管基数大,高危行业门类众多。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车辆安全监管力量不足,隐患较多;乡镇辖区幼儿园、养老院等机构大多无资质,缺少安全防护措施;少数工业企业管理粗放;这些都随时极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二是安全生产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个别乡镇街道及区直部门领导红线意识不强,安全生产工作时紧时松。一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整治不及时,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行为时有发生,复产复工企业有的安全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未完全到位,有的设备不足,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安全生产管理存在漏洞、风险较大。三是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只是初步形成,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仍然相对落后,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不高,迫切需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与我区应急指挥能力相适应的现代应急指挥体系。四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城市建设、轨道交通、油气输送管道、危旧房屋、玻璃幕墙、电梯设备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风险突出,城市安全管理难度增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多, 使得我区在“十四五”时期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重要论述精神,以推进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建设为主线, 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隐患治理、执法监察、预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和基础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减少一般事故,有效控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 安全生产方面:到 2025 年,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新安” 效果明显,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市民安全素质显著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 防灾减灾方面:到 2025 年,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本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预警、救助体系。 应急救援方面:到 2025 年,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打造相匹配的应急救援队伍

三、“十四五”时期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改革发展为动力,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以狠抓“作风强安、科技强安、合力强安” 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着力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灾害事故,建设“首善之区 美丽卧龙”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1.以安全为支撑。以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文化等三大要素为支撑,努力打造自适应完整性安全城市,让城市自动适应各类风险及其变化,并使这些风险时刻处于受控状态,即使在突发事件冲击下,城市的各类功能始终处于完整状态。

2.以防控为重点。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识转变,由原来的事故导向逐步向主动应急提前防范转变,区域性重点风险隐患问题利用科技手段做到提前准备,把“四预”落到实处,以安全风险感知敏锐、预警正确、预测超前、预防及时有效作为目标,推行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对各类风险的源头进行精准识别和全面综合管理,力争做到标本兼治,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3.以科技为手段。持续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自动化、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淘汰安全性能较低的落后产能,大力扶持高危行业领域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不断深化工矿商贸企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深度推进各行业领域的风险监测预警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广重点行业领域实时监测预警和智能化监管新技术的应用。同时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的技术攻关, 加快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4.以人才为依托。通过树立典型,培养一批安全标杆企业、应急管理优秀人才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行业自律、企业自治。

(二)主要任务

安全生产方面:深化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依法治安能力水平;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持续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攻坚治理,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提升科技兴安发展水平;强化基础配套建设,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宣教体系建设,提升全民整体安全素质。

防灾减灾方面:完善综合监测预警机制,加强三防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平台,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 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减灾救灾,构建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增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应急救援方面: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并强化应急演练,推进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应急实战能力;以地区智慧平台为依托,加快应急平台系统建设;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系统,推进应急物资建设和管理,加强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

1.坚持依法管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系统梳理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一些尚无国家、行业标准的行业领域,充分利用特区优势,借助 “先行示范区和强国城市范例”发展机遇,探索研究制定我区相关规定和要求,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

2.加强源头管控。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领域突出问题整改,强化监管执法力度,认真落实企业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对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排查,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3.强化改革创新。一是全面深化传统行业领域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改造,特别是粉尘涉爆、涉氨制冷、锂电池、危化品、建筑施工、有限空间作业等传统高危行业,着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员”工程项目,积极推广可有效降低安全风险的新工艺、 新设备、新材料。二是全面推广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科技手段,探讨组建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中心,探索运用光纤传感、 智能雷达、视频识别等先进技术,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的自动识别、 检测预警及报警处置一体化、智能化管理。三是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我区应急平台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 5G 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提升应急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4.深入宣传教育。一是提升各级监管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 特别是一线执法人员,强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风险管理、 安全技术、事故案例分析等相关内容学习。二是强化企业各级人员的培训,探索开发针对企业不同岗位员工的线上、线下多种培训课程,拓展安全知识获取渠道,着重关注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员、第一风险人的业务提升。三是提升社会公众安全意识。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推动安全教育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

5.加强应急管理。一是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实施精准治理,实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二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多举措加强综合性救援力量建设,强化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与志愿者队伍的训练,发挥好各方面力量作用。要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加 强队伍指挥机制建设,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三是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全面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十四五”时期重大政策

依据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要求,探索应急管理事业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1.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3.提升城市灾害防御能力。要建立健全特事特办、绿色通道、对口指导、改革创新、先行实验、督办落实、信息共享等应急工作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先行示范经验,为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作表率、竖标杆、开新风。

4.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发挥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外地区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重大改革举措

(一)完善应急体系建设

1.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系统构建相关行业领域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完善行业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应急预案;完善极端天气情况下应急预案体系,明确不同级别应急响应下指挥、排险除险、专家支撑等具体工作要求;完善高级别应急响应启动机制。

2.建立灾害调查评估机制。建立灾后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机制,分类评估灾害损失,明确灾害防御重点。

3.完善基于水利工程险情情景构建的应急救援处置指南。梳理水库险情、河岸险情应急救援处置任务,完善应急救援程序和保障措施,编制水库险情、河岸险情应急救援处置技术操作指南;制作水库险情、河岸险情应急救援处置宣传培训视频。

4.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开展易涝风险区整治、河道综合整治、排涝泵站等防洪、排涝能力提升等建设项目。

5.提升极端天气情况下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研究制定区级层 面应急通信保障专项预案,完善通信设备设施保障,建设极端天气情况下应急指挥预警通信系统。

6.强化抢险救灾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加快开展应急物资储备仓库规划、选址和建设;完善商业应急储备物资机制,建立与不同领域、各商贸企业的物资保障应急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快捷高效的物资调拨调运模式,形成布局合理、点面结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7.提升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预判能力。组织编制暴雨和洪涝灾害风险图,划定风险范围和风险等级,整合各类实时监测信息,为应急抢险、转移安置和指挥调度提供科学的研判依据。

(二)应急平台系统建设。加快应急平台系统建设,推进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一步完善区应急指挥平台和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平台功能,提高指挥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整合各层级、各有关单位的应急资源,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大型应急装备和设备、风险源信息等基础数据库。结合公共安全监管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 5G 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推进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建立地区应急系统物联网应用体系,全面提升区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1.建立智慧化应急指挥平台。融合原应急、安监、三防、森林防火、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指挥平台功能,升级建设集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信息共享、可视化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应急指挥平台。

2.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优化完善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系统,深入推广网格化二维码监管应用系统,改进隐患排查、执法检查模块功能,实现隐患排查、执法检查全流程、规范化网上办理,不断提升监管效率。督促企业推广应用隐患自查移动终端, 引导企业和网格人员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现隐患排查治理质量、数量、效率“三提升”;建设危化品行业及其他工矿商贸企业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系统,实现危险化学品、行业、区域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和分级管控。

3.建设、乡两级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态势感知全域化、辅助决策智能化、指挥控制科学化;推进森林防火通讯指挥系统更新升级工作,积极推动森林防火专用无人机巡查监控系统建设,增强森林火灾“空、地、人”一体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升森林 防火智能化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