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印象卧龙 > 基地建设

中药材特色乡镇和集散基地,带动中医药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14来源:卧龙区中医药中心

分享:

为进一步推进中医药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筑牢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根基,市中医药发展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市开展南阳市中药材特色乡镇和区域中药材集散市场 (基地) 认定工作。经现场督导和专家评定等相关程序后,于2023年11月14日决定认定10 个乡镇为“中药材特色乡镇”,7个乡镇为“区域中药材集散市场(基地)”,4个乡镇作为培育乡镇。其中卧龙区谢庄镇被认定为“中药材特色乡镇”,卧龙区蒲山镇被认定为“区域中药材集散基地”,卧龙区潦河坡镇被列入“中药材特色乡镇”培育名单。

image.png

一、“中药材特色乡镇”——谢庄镇

image.png

    谢庄镇自然禀赋良好,人文底蕴丰厚。南阳盆地九架孤山谢庄占其四,塔子山、磨山、羊山、紫山四架孤山植被丰茂,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种植及中药材野化培育。围绕一村一品种植模式,开发道地药材种植,发展龚河村玫瑰花,董营村艾草、夏枯草、金银花,田营村益母草,紫山区域栀子等中药材种植,种植面积共约4000亩。根据镇域林地资源,在镇域主干道两侧林下、荒山林下、国储林地内林下规模化套种种植,形成鬼针草种植基地。开发鬼针草面积约8000亩左右,鬼针草预估年产量可达1000吨以上。 

    谢庄镇结合山水文化特质,确立“山水文化名镇、健康养生福地”的发展定位,立足打造成为集医药生产、贸易、教育、科研、康养文旅等项目为一体的中医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艾草、夏枯草、金银花、益母草、板蓝根等示范种植基地,目前已初见规模。

    大力发展药食同源、医疗康养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串联整合中药材种植观光旅游带、塔子山区域的梅花基地、嘉农玫瑰园、康养文旅项目和锦磊生态园的药膳药食,打造多元化中医药休闲观光、康养文旅体系,以此形成中医药“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科研+教育+培训+康养+文旅”完整的中医药全产业链。

二、“区域中药材集散基地”——蒲山镇

image.png

    蒲山镇交通便利。镇内南北有焦柳铁路、S231线、科圣大道、鸭河快速通道贯穿,东西有宋陈路、安蒲路、蒲电路、黄后路和南阳北绕城高速公路、南水北调干渠经过。

    中药材收购企业数量多、规模大,设施规范配套。蒲山现有神农艾草、宛艾、兴宛堂、艾宜艾业、宜康艾、大艾无疆、艾立方、艾之韵等 130余家艾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企业。南京同仁堂、仁和均在蒲山镇有代工生产。

    中药材交易品种相对稳定。蒲山镇中药材交易品种以艾草为主,年交易量达6万吨,销售渠道稳定,对蒲山本地及周边种植和采收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蒲山镇在大力推进艾草加工、研发、体验全方位发展,打造艾草全产业链的同时,积极引导辖区艾草企业设置规范的仓储、物流设施,中药材晾晒、仓储、包装、运输、销售规范运行,同时加大企业与研发机构的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推动艾草全产业链机械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速艾草传统加工向新型工业化转型,提升整体产业现代化水平。

三、“中药材特色乡镇”培育乡镇——潦河坡镇

image.png

    潦河坡镇境内山水人文资源丰厚,是国家森林乡镇、省国土绿化模范乡镇、省文明村镇、省卫生乡镇、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河南省162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之一。总面积106平方公里,有耕地2.4万亩,荒山荒坡11.3万亩。森林覆盖面积达70%以上,素有“南阳后花园”美称。目前,全镇具备南阳市周边40公里以内、超过30000亩待开发面积的资源条件,同时还具备整合资源、建设50000亩以上田园风光项目的基本条件。

    潦河坡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山水资源、荒地荒坡优势,建设优质高效国储林。在1.5万余亩的国储林生态绿地上,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把发展林下经济与特色产业建设相结合,利用林下套种方式,种植艾草、茵陈等中药材,走生态林业化、林业经济化发展道路, 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同时,用好南阳悠久的知艾、用艾历史,逐步形成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研发、养生保健服务、培训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系统性蓬勃发展的格局。

    以上被认定为“中药材特色乡镇”和“区域中药材集散基地”的乡镇高度重视中药材种植工作,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持续推动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鼓励支持中医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加强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从基地种植到粗加工、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带动作用,辐射带动了全区乃至整个南阳市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发展中医药产业,任重道远,需久久为功。只有不断推动中药材种植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从根本上稳定和提高中药材产量,从源头上把控好中药材品质,才能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编辑:熊发云  审核:张博  监制:白桂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