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卧龙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景区)办事处,区政府相关部门:
《卧龙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9月20日
卧龙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宛政办明电〔2022〕23号)要求,为保障我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遵循土壤普查的全面性、科学性、专业性原则,衔接已有成果,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要求,全面查明查清卧龙区区域内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本区域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现状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二、范围与任务
(一)普查范围。卧龙区各乡镇街道景区范围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
(二)普查任务。完成本区域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普查工作,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相关的土地等。
三、普查内容与主要成果
(一)普查内容。以完善土壤分类系统与校核土壤类型为基础,以土壤理化性状普查为重点,查清不同生态条件、不同利用类型土壤质量及其退化与障碍状况,摸清特色农产品产地土壤特征、耕地后备资源土壤质量、典型区域土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全面查清本区域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质量家底。
1.土壤性状普查。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和测试,普查土壤质地、容重、有机质、养分、酸碱度、重金属等土壤理化指标,普查土壤生物群落的生物量、活性、物种和功能多样性,重要功能种群组成等土壤生物学指标。
2.土壤类型普查。以土壤二普形成的分类成果为基础,通过实地踏勘、剖面观察等方式核实与补充完善土壤类型。同时,通过土壤剖面挖掘,重点普查地表以下1米土壤剖面中沙漏、砾石、黏磐、砂姜、白浆、碱磐层等障碍类型、分布层次。
3.土壤立地条件普查。重点普查土壤野外调查采样点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母岩母质、植被类型、水文地质等情况。
4.土壤利用情况普查。结合样点采样,重点普查基础设施条件、种植制度、耕作方式、灌排设施情况、植物生长及作物产量水平等基础信息,肥料、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使用情况,农业经营者开展土壤培肥改良、农作物秸秆还田等做法和经验。
5.土壤数据库构建。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的土壤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并对数据成果进行汇总管理。空间数据库包括土壤类型图、土壤质量图、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图、地形地貌图、道路和水系图等。属性数据库包括土壤性状、土壤障碍及退化、土壤利用等指标。
6.土壤样品库构建。依托科研教育单位,构建土壤剖面标本、土壤样品储存展示库,保存主要土壤类型样品和主要土属的土壤剖面标本和样品。
7.普查成果汇交汇总。组织开展土壤普查成果汇总,包括图件成果、数据成果、文字成果、数据库成果及样品库成果。开展土壤质量状况、土壤改良与利用、农林牧业生产布局优化等数据成果汇总分析。对40年来全区各区域土壤变化趋势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止土壤退化的措施建议。同时开展耕地土壤酸化等专题评价,提出治理修复对策。
(二)主要成果。普查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具体根据国家要求进行提交。
1.数据成果。形成土壤类型、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指标数据清单,形成土壤退化与障碍数据,特色农产品区域调查等专题调查土壤数据,适宜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面积数据等。
2.数字化图件成果。形成分类普查成果图件,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图、土壤养分图、土壤质量图、酸化及盐碱等退化与障碍耕地土壤分布图、土壤利用适宜性分布图、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土壤专题调查图等。
3.文字成果。形成各类文字报告,主要形成土壤三普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土壤利用适宜性(适宜于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利用)评价报告,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质量报告,酸化及盐碱耕地等改良利用、特色农产品区域土壤特征等专项报告。
4.数据库成果。形成集土壤普查数据、图件和文字等内容为一体的土壤三普数据库,主要包括土壤性状数据库、土壤退化与障碍数据库、土壤利用等专题数据库。
5.样品库成果。建立土壤样品贮存库和土壤标本展示库。
四、重点工作
(一)前期准备。各相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组织准备。成立土壤三普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卧龙区土壤三普工作;下发《卧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召开全区土壤三普动员部署会。
2.方案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编制土壤三普实施方案及相关专项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需报市级备案。
3.物资准备。组织开展相关服务与物资采购;督促服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与国家平台配套的数据采集终端设备,外业调查采样的工器具和野外装备,土壤剖面整段标本采集与制作材料与工具;土壤样品制备、保存、流转、检测等场所和仪器设备等;三普办根据工作需要配备数据采集终端和数据存储、处理设备及相关软件。
(二)样点校核优化与任务分发
1.样点校核。根据国家下发的预布设样点点位图表,开展样点位置、空间分布等相关属性信息的人工校核,重点需结合地形地貌图、国土“三调”后的土地利用变更图、遥感影像校核样点布设的合理性、典型性、可到达性,对存在疑问的需进行现场校核。
2.样点优化。以土壤二普、国土“三调”、最新年度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业普查、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等工作形成的相关成果为基础,结合我区实际和专题调查等需求,开展预布设样点的优化和加密工作。
(三)外业调查采样
1.队伍组织。外业调查采样具体由专业机构承担,根据外业调查的具体要求,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选取调查采样机构。采集土壤剖面的调查采样队,须由熟悉土壤分类与制图的专家带队,重点负责挖掘土壤剖面、观察与记录剖面形态、采集剖面土壤样品与标本,开展土壤类型校核完善与边界勾绘。调查采样队开展调查工作前,相关人员须按照要求参加省级组织的土壤三普培训和考核,并获得省三普办颁发的证书。
2.入场准备与善后。三普办承担与调查采样任务的专业机构对接,了解并组织开展调查采样入场前的相关资料收集,根据进度安排组织协调好各调查采样点进场相关工作,并明确1名农技人员到场协助调查采样队开展进场离场、样品采集和信息调查相关工作。调查采样机构应做好入场前相关资料准备,配备好相关工具设备,离场时应做好善后工作。
3.调查采样。外业调查采样队应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与采样技术规范(试行)》及其他有关要求,开展现场样点位置确认,样点的地形地貌、母岩母质、水文地质、植物类型、化肥农药使用等立地与生产信息调查,及表层样品、土壤剖面样品、土壤整段标本和纸盒标本采集。
样品采集时表层土壤样品按照“S”型或梅花型等方法混合取样,剖面样品采取整段采集或分层取样。表层样点和剖面样点的每个层次取样量不少于4kg,对于需要采集平行样的样点,取样量不少于6kg。表层样点和剖面表层样点需采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测定用样2kg,对于需要采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测定用平行样的样点,取样量不少于4kg。表层样点和剖面样点的每个层次均需采集3个容重平行样。剖面调查与采样环节做好土壤剖面挖掘、剖面形态观察与记载、剖面土壤样品与标本采集、以及土壤类型校核完善与边界勾绘等工作。调查队应通过手持终端APP完成任务认领、样点导航、调查数据填报、审核上传等,并及时完成样品采集、包装、临时储存与转送等工作。如需建立土壤样品库,应增加外业采样量。调查采样过程中,需强调立地条件、土壤性状、土壤发生层性状信息的标准化、全面化采集,立地条件调查要对接农户和一线农技人员;需强化样品采集、标签、包装与流转的规范性。剖面调查与采样的同时,完成土壤类型野外校核与图斑边界勾绘工作。
(四)内业测试化验
1.实验室确定。样品制备与检测按照制检分离原则,分别由不同检测实验室承担。区三普办根据承担的职责,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公开招标检测实验室,中标实验室应具备全国土壤三普土壤样品检测要求的资质和条件。
2.样品保存与流转。制备实验室负责接收相应的采样样品,利用样品流转APP扫码登记,并按照土壤普查工作平台样品任务清单,做好样品风干、粗磨和分装等,完成一般样品、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和土壤剖面样品的制备。样品制备完成后,省级质控实验室负责质控样品、密码平行样品添加、样品转码工作;制备实验室根据样品流转分发计划完成样品的分发和保存工作。
3.测试化验。分发的土壤样品到达检测实验室或质量控制实验室后,应采用样品流转APP扫码登记,并在土壤普查工作平台上填报收样的实验室信息,按照土壤普查工作平台样品任务清单中的样品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进行样品相关指标测定。测定完成后,应按要求对检测数据质量进行审核,并完成数据填报。
(五)数据汇交与数据库构建
1.数据填报。土壤三普实行全过程、全数据填报,按照全国土壤三普各专项规范要求,外业调查、样品制备与流转、内业测试、数据审核等过程的数据、单位、人员等信息,及时填报至土壤普查工作平台。
2.数据整理分析。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平台上对本区域土壤三普数据进行审核,包括外业调查采样队提交的调查采样数据和检测实验室提交的土壤样品理化性状检测数据等。审核无误的普查数据,通过土壤普查工作平台及时上报。
3.数据库构建。区三普办负责建立本级土壤三普数据库,本级与省、市级分级进行数据审核和剔除异常值后,导入省级和国家级三普数据库,形成省级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指标数据清单,建成土壤三普基础数据、图件、文字和影像等信息于一体的全省土壤三普数据库,并构建土壤退化与障碍数据库、耕地质量等级、特色农产品区域、后备耕地资源等土壤专题数据库。
(六)土壤制图与成果汇总
1.普查报告编制。开展土壤三普报告撰写工作。报告分为土壤三普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专题报告。三普办负责普查工作数据汇总、土壤适宜性评价报告、土壤质量专题评价报告、特色农产品区域土壤评价报告等工作。普查报告编撰工作以内外业为主,报告编撰过程中根据需要组织召开相关研讨会,包括普查报告、专题报告编制方案论证会,进展交流会,结题与评审会等。
2.土壤类型鉴定与制图。(1)土壤类型鉴定。区三普办配合省、市级专家组开展土壤类型鉴定工作。土壤类型鉴定工作以外业为主,采用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双分类系统,鉴定剖面点位的土壤类型,土壤发生分类鉴定至土种(林草地土壤类型可鉴定至土属),土壤系统分类鉴定至土属。(2)土壤类型数字制图。组织成立土壤类型制图工作组,由土壤类型制图专业人员为主,土肥农技部门技术力量和其他行政人员参与,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类型制图技术规范(试行)》,若技术允许可采用数字制图方法生成1:5万本级土壤发生分类图,制图单元的分类级别原则上到土族。
3.土壤属性及专题图制图。(1)基础数据准备。组织有土壤制图基础的科研院校专业骨干,成立土壤属性制图工作组,完成我区土壤属性及专题图制图工作。按照省级土壤属性制图工作组的要求,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属性与专题图制图技术规范》,重点准备我区制图用基础图件,包括土壤类型图、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等,完成环境变量的提取。(2)土壤属性制图。省级土壤属性制图工作组获得耕层样点测试结果后,根据我区所在地形区,针对不同土壤属性,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属性与专题图制图技术规范》中筛选出2-3个精度较高、运算较便捷的土壤制图模型,经省级专家组审核验证通过后,作为卧龙区制图成果图。考虑同一地形区相邻县域的接边需要,尽量采用相同的土壤制图模型。(3)土壤功能专题制图。由省级制图工作组根据国家级专家组制定的土壤质量评级、土壤退化、土壤适宜性等分级评价指标,基于已完成的相关土壤属性图及相关数据,应用GIS软件空间相关分析功能,制作土壤适宜性等评价专题图。(4)制图结果验证评价。省三普办组织或委托第三方质控机构,对卧龙区土壤制图的精度和结果进行评价,形成卧龙区普查成果图件。土壤属性制图结果可利用交叉验证、统计不确定性进行模型精度评价,也可采用实地校验法进行结果评价。专题制图可采用实地校验评价。
五、进度安排
2022年9—12月,成立卧龙区土壤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完成普查实施方案制定,全面动员部署,编制经费预算,组建专门普查队伍,开展培训和宣传等工作。
2023-2024年,全面开展普查,组织开展多层级技术实训指导,完成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开展区级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建设,形成阶段性成果。外业调查采样时间截至2024年10月底。
2025年,上半年完成普查成果整理、数据审核,汇总形成我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基本数据,下半年完成普查成果验收。汇交与总结,建成区级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形成全区耕地质量报告和全区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
六、职责分工
土壤三普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要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组织实施方式,建立高效运行机制,确保普查工作顺畅高效高质完成。
卧龙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是三普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包括做好前期准备、样点校核、组织外业调查采样、测试化验,配合技术支撑单位完成数据填报、数据审核、数据成果汇总分析、图件成果形成、文字成果编写、工作总结等,并对结果确认。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卧龙区成立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并负责土壤三普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强技术指导、信息共享、质量控制、经费物资保障等工作。
(二)制度保障。普查任务项目的采购工作,由本级三普办统一组织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结合土壤三普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对相关项目组织采购。为确保本次普查工作数据真实性,建立质量保障责任人制度,承担土壤三普工作任务的机构设立第一责任人;对虚报、瞒报土壤三普数据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当事人法律责任。实行动态管理和进退出机制,承担工作任务机构出现未能履行职责任务、工作质量存在重大问题、弄虚作假等行为的,取消参与工作资格,且不再接受申请。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安全制度,强化保密责任落实。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确保工作人员生命健康安全。建立定期调度和通报制度。
(三)技术保障。在国家统一制定的有关标准、规范、方案的基础上,积极接受省市三普机构的技术指导,明确土壤三普工作的技术要求,进一步统一、细化技术标准规范,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高新技术手段运用,充分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模型模拟技术、现代化验分析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为科技支撑,全面提升土壤三普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各级土壤三普专家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优势,鼓励科研人员、科研院校及有关专业机构参与我区三普工作技术指导与服务。加强普查技术培训,确保技术要求落实到普查工作的各个环节。
(四)经费保障。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经费由省、市、区三级财政按各自工作任务分担。区财政将经费纳入相应年度预算,并根据工作进度及时予以保障,同时要加强监督审计。
附件:卧龙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卧龙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杜 勇 区委副书记、区长
副组长:李炳东 区政府副区长
贺小森 区政府副区长
成 员:潘金顺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区自然资源局局长
王清如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马春海 区发改委党组书记、王村乡乡长
卢 燚 区财政局局长
王廷举 卧龙生态环境分局局长
来守欣 区水利局局长
丁洪舟 区统计局局长
刘长柱 区林业局局长
杨 柳 七里园乡乡长
杨清泉 青华镇镇长
孙玉晓 陆营镇镇长
秦芳芳 英庄镇镇长
苏亚楠 安皋镇镇长
曲良霞 石桥镇镇长
杨 东 谢庄镇镇长
孙润灼 潦河坡镇镇长
黄克哲 潦河镇镇长
张晓凤 蒲山镇镇长
许丁凡 卧龙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王 可 靳岗街道办事处主任
付春生 武侯街道办事处主任
贾 昕 龙王沟风景区办事处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王清如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普查工作的具体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职务、分工发生变动的,由相应负责同志自动补位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