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区政府办文件宛龙政办 > 2021年
分享:
索 引 号 NB0001-0202-2021-00023 有 效 性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2021年06月01日
标  题 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卧龙区推进南阳光电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宛龙政办〔2021〕18号 发布时间 2021年06月01日

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卧龙区推进南阳光电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卧龙区推进南阳光电产业集聚区高质量
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王村乡人民政府,靳岗、武侯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
《卧龙区推进南阳光电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5月25日

卧龙区推进南阳光电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

为加快南阳光电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更好发挥产业集聚区转型发展攻坚主阵地作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以“三提”(亩均产出提高、集群培育提速、绿色发展提升)、“两改”(智能化改造、体制机制改革)为主要途径,全面推进二次创业,进一步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光电产业和装备制造基地、豫陕鄂区域商贸物流枢纽、南阳市物流区域分拨配送中心、南阳市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持续推进转型发展攻坚、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用地亩均税收达到15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普及率达到60%以上,形成5个左右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二、主要任务
(一)持续开展“百园增效”行动
准确把握“百园增效”行动总体要求,坚持规划引领,处理好“产”与“城”的关系;坚持内涵挖潜,处理好“增”与“存”的关系;坚持效益优先,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坚持共同治理,处理好“供”与“管”的关系。要突出抓好“百园增效”行动重点工作,编好产业集聚区规划“一张图”,织密产业集聚区用地政策体系“一张网”,打赢产业集聚区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和“标准地”出让攻坚战。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加强督导考核,加强宣传引导,坚决打好“百园增效”行动这场硬仗,努力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更有力更有效地促进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产业集聚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得到有效控制,批而未供、闲置和低效用地得到充分利用,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土地市场化配置效率全面提升。
(二)提速产业集群培育
1.开展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行动。产业集聚区重点谋划实施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培育引进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限制发展并逐步退出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一般制造业,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区。产业集聚区重点围绕主导产业,聚焦卧龙区“主新特”产业,谋划实施扩链、补链、强链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专精产业集群。
2.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全覆盖,新建一批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用基地建设行动,推进产业集聚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深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机制,推动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3.培育引领型企业和优势品牌。产业集聚区按主导产业分别确定2—3家龙头骨干企业,在项目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引进、重组合作等方面给予专项政策支持,培育成为带动力强的引领型企业。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深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培育形成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产品。
4.推进区中园布局建设。以区中园形式,重点布局以新兴产业或国际合作为主的高端产业园、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专业园、以完善孵化育成体系或吸引返乡创业为主的创新创业园、与推进散乱企业集聚发展相衔接的小微企业园。明确区中园功能布局、投入产出等要求,因地制宜选择政府主导或以专业园区运营商等社会资本合作,进行统一规划和整体开发。加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布局建设,推广以“基金+技术+厂房”模式,引进和孵化企业。
(三)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1.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开展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能效水效、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对标提升活动,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
2.开展绿色园区创建。加快完善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等管网和垃圾收储运体系,促进企业间资源循环链接和综合利用。
3.实行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开展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跟踪评价,根据污染防治目标,制定实施产业集聚区污染防治攻坚计划。
(四)推进智能化改造
1.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全面开展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推广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关键岗位“机器换人”、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A类和B类企业智能化改造要实现应改尽改。
2.建设智能化示范园区。加快推进智能化园区建设,探索引入工业互联网对产业集聚区进行整体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建平台用平台。拓展“智能+”,依托产业集聚区龙头企业,通过自建或与平台服务商合作等方式,建成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集聚区开展“企业上云”深度行等活动,引导中小企业合理选择上云平台,按需使用平台提供的产品、资源和服务。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完善管理体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加快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更加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更加激发活力的薪酬分配制度,实行“南阳光电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卧龙产投集团”模式,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创新,助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建设“首善之区、美丽卧龙”提供坚实支撑。
2.推行市场化开发运营。卧龙产投集团公司主要承担国有经营类项目资金筹集、部分公共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场化管理运营服务等职能,具体是筹措融通各类资金,通过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新兴技术产业进行参股或控股投资;对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智能产业进行孵化、培育和参股控股投资;对企业提供过桥资金服务;对所属企业和资产依法进行经营、管理和运作,培育优势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成立、参股或控股各类产业发展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
3.创新高层次管理人才引进机制。对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以外的班子成员以及招商引资和专业岗位急需的管理人才、特殊人才,可实行特岗特薪、特职特聘。完善产业集聚区相关生活配套设施,支持企业大力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三、保障措施
(一)注重规划引领。坚持多规合一,严格按照产业集聚区批复规划开发建设,严禁随意扩大面积、改变功能。及时组织修编到期的产业集聚区规划,聚焦特色优势和高端高新产业优化设置主导产业。严格控制在产业集聚区外新设工业园区或安排新增工业用地。推进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布局,合理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和创客交流新型空间。
(二)加强政策支持。政府结合财力状况加大对产业集聚区的投入力度。产业集聚区现有工业企业在原有建设用地上进行厂房加层改造、增加建筑容积率的,如符合规划、安全要求且不改变用途的,不再增收地价;利用原有存量厂房和土地兴办生产性服务业或创新创业载体的,过渡期内可暂不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允许对具备土地独立分宗条件的工业物业产权分割后引进优质项目。
(三)强化精准招商。创新招商模式和激励政策。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开展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集聚。以装备制造业专业园区为载体,探索新兴产业项目资本股权招商、成果转化招商,定期组织面向产业基金的推介活动,促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研究区域产业布局调整相关政策,组织开展专题对接招商。
(四)优化营商环境。产业集聚区要结合主导产业和功能定位,公布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区政府有关部门聚焦企业开办和注销、水电气暖获得、不动产登记、信贷获得、纳税服务等领域,定期开展营商环境关键核心指标对标优化。
(五)加强考核激励。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衔接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南阳光电产业集聚区考核激励办法,调整产业集聚区星级晋升目标,更加突出对质量效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考核评价。
附件: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附件
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序号
专项工作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持续开展“百园增效”行动
区自然资源局
提速产业集群培育
1
开展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行动
区发改委
区工信局、科技局
2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区科技局
区发改委、人社局
3
培育引领型企业和优势品牌
区工信局
区发改委、科技局、卧龙市场监管分局
4
推进区中园布局建设
区发改委
区工信局、科技局、人社局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1
推进绿色工厂建设
区工信局、卧龙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开展绿色园区创建
区工信局、发改委、卧龙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实行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卧龙生态环境分局
区住建局
推进智能化改造
1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区工信局
2
建设智能化示范园区
区工信局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
完善管理体制
区委组织部、编办、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推行市场化开发运营
区发改委
区财政局、金融局
3
创新高层次管理人才引进机制
区委组织部
区人社局、财政局
保障措施
1
注重规划引领
区发改委
区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卧龙生态环境分局
2
加强政策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