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镇传唱的大调曲子已有500多年历史,许多曲目 是戏曲剧目的先导。清光绪年间,石桥镇朱村王庚轩与核桃 园村彭老五从北京带回一些曲牌,此后他们借经商之机,到皖、鄂、陕、川等地交游,采集各处曲牌。在搜集大江南北 的精华之后,以曲友郝吾斋的家为中心,与广大艺人曲友切 磋、更新,推动了大调曲由高雅向通俗化发展,增强了其发 展活力。
清末民初,石桥大调曲已发展改进曲牌近二百个,以名 操曲坛艺人王庚轩为师,弹唱雅聚,名扬豫西南,各地艺人 来宛,登门求教,络绎不绝。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曹东 扶先生(已故)及河南大学张长弓先生曾在1936年专程来 石桥拜师郝吾斋门下,向老艺人学习板头曲。
五十年代初,由大调曲艺名人仝振武发起,以马瑞武茶 社园为基础(石桥汉槐以北路东),组织艺人自筹资金租赁房舍三间,成立南阳第一家民间曲艺研究团体。先定名为“文艺茶社”,后更名为“大调曲改进社”。1956年2月原文化部副部长、著名戏曲家田汉同志,亲临石桥文艺茶社进行视察指导,并解囊资助三十元钱,命名为“石桥大调曲研究社”。在看望曲友时高兴地说:“你们文艺茶社办的好,在农村集镇上有这样一个文艺阵地,既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服务,又可以研究曲艺,团结艺人,繁荣曲艺事业,你们要很好地办下去。”
田汉同志亲临石桥视察指导,给曲艺艺人极大的支持和鼓励,艺人们情绪高涨,五六十年代石桥曲艺人员多次参加省、地举行的“曲艺调演”,均获得各级领导的称道和奖励。1960年参加“河南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仝振武、马岚峰等艺人联弹的板头曲《高山流水》、《萧妃舞》荣获集体一等奖。1964年演奏的板头曲《百鸟朝凤》荣获南阳地区曲艺会演一等奖。
大调曲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它的非职业性,它的最优秀的人才几乎是非职业的,他们以曲会友,白娱自乐。它是生活的、大众的世俗文化,通过代代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来传承。因此,只有对其保护,才能消除其原生态属性对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对石桥大调曲的开发和保护,将带动整个南阳大调曲的繁荣,进而对河南省曲艺事业的丰富乃至全国的曲艺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为大调曲的代表人物,清光绪年间有王庚轩、彭老五、郝吾斋等人,解放前夕,拥现一批曲艺后起之秀,他们有仝振武、严少祖、高崇德、周化学、张彦如等,八十年以来,闫新德、高恒、张杰、郝延文、周朝重、严坤、杨付志等传承了大调曲的技艺。
历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大调曲的保护和开发,建国初期,地区文化局安排仝振武先后在南阳地区十三个县市搜集整理出《红楼》、《西厢》、《三国》、《水浒》等传统曲牌、板头曲数十个段子。1978年相继建立了文化分馆、文化站,配合艺人演出,l986年恢复了“大调曲研究社”,推选高崇德为社长。l988年5月,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杨同志专程到石桥看望了“文艺茶社”和艺人的演出,为茶社写下了“改革发展曲艺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题词,并题写了“田汉茶社”四个大字。1990年4月地区文化局、文联、曲协二十余位领导和专家聚会于石桥,在文化站召开了“南阳地区曲协理事会”,与会研究了如何继承、发扬、抢救、整理曲艺工作的讨论,为了整理“田汉茶社”大调曲,使其进一步繁荣发展,l991年4月南阳地、县文化局拨款2000元,镇政府拨l000元在文化站建立了“田汉茶社”,目前开业已16年,众多曲友闲时雅聚茶社,这里成了南阳曲友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