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平台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解读

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0-01-07来源:区应急管理局

分享:

 

应急管理体系是指国家层面处理紧急事务或突发事件的行政职能及其载体系统,是政府应急管理的职能与机构之和。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就要根据突发事件或危机事务,把握并设定应急职能和机构,进而形成科学、完整的应急管理体制。应急工作,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大量事故救援实践表明,由于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政府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企业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时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使得应急管理工作在一些地区和单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应急准备不落实、应急处置不规范和违规指挥、盲目施救等问题十分突出,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国家应急体系由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公共卫生应急救援体系、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社会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共同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之一,是确保公共安全,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指出:从我国应急体系发展现状看,与严峻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重事后处置、轻事前准备,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政策保障措施不完善,应急管理基础能力亟待加强;应急队伍救援装备和核心能力不足,专业和区域分布结构不均衡;应急物资储备结构不合理、快速调运配送效率不高,资源共享和应急征用补偿机制有待健全,应急信息发布和传播能力不足,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基础薄弱、成果转化率不高,应急产业市场潜力远未转化为实际需求,应急保障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期,与城市安全保障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压力加大;基层应急能力薄弱,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低,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总体薄弱,社会协同应对机制有待健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构建,保护我境外公民和机构安全的需求不断增长,参与国际应急的能力亟需提高。

2018年是机构改革年,应急管理工作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从中央到地方,应急管理部门进行了机构整合,在原有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上,纳入了消防、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预防、地震、救济救灾等职能,区应急管理局拟定的三定方案职能(加强、优化、统筹全区应急能力建设,构建全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提高全区应急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知识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中也体现了应急体系及能力建设。

为了做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颁布了《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9年2月17日正式公布,应急管理部2019年7月出台了《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2019年,国家、省市政府均下发了关于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的文件,卧龙区依据上级文件精神,印发了《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通知》。该通知明确了卧龙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推进应急管理“五项体系”建设(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应急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四种能力”( 应急基础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应急协同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五项机制”( 应急预警机制、应急会商机制、应急联动机制、应急指挥和协调机制、调查评估机制)。对今后几年我区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完善全区应急管理体系的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