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卧龙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景区)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
现将《卧龙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卧龙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
为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更好地满足全区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进一步提高全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依据《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全局眼光、国家战略、民生大计的高度,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确保基本、多元互促、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通过立体构建、整合推进、动态实施,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的获得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建设体育强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稳步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5万,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每千人口3人以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配备更加齐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体育消费总规模稳步增长,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支撑卧龙区发展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全民健身成为“生态卧龙、活力卧龙、幸福卧龙、清风卧龙”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名片。
三、主要任务
(一)弘扬全民健身文化,倡导终身体育理念
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大力宣传、推广体育健身科普知识、宣传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和育人功能。让人们了解体育不仅在强身健体,而且在人格完善、意志培养、精神培育等方面的综合育人功能。充分认识体育在人们成长进步中的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文化氛围,使人人树立崇尚体育、热爱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使体育健身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自觉追求。
(二)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丰富区场供给
各级政府要积极履行全民健身基础性建设的主体责任,充分保证广大群众能够就近健身的权益。
结合城镇化发展形势,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着力构建区、乡镇街道(景区)、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区社区15分钟健身圈,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结合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及区域特点,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有效扩大增量资源。制定各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建成区、乡镇街道(景区)、社区三级全民健身中心体系。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做好城区空间的二次利用,推广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的健身设施。顺应国民休闲度假需求,利用社会资金,结合各级主体功能区、公园和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区公园、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每天早晚对区民开放。
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做好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与升级换代。在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标准和办法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机制。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
从人民群众健身的实际出发,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因地制宜,建设和配备体育场地设施。公共体育场要面向全民健身主战场,除维修维护时间外,都要努力延长对社会开放的时间,积极承担全民健身活动任务,切实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保障场地设施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设施安全。充分发挥功效,完善提升场馆设施功能。
(三)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激发全民健身活力
大力引导、鼓励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和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按照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向自生力强、专业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的方向转变,推动其向专业化、法制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推进体育社会组织与行政事业单位脱钩过程中,切实做好公益性体育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确保其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加强各级体育总会枢纽性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力争全区所有的城区街道、乡镇建有体育社会组织。鼓励自发性的健身团队和站点依法依规转化为固定的健身组织,形成依托健身场地开展健身活动的组织发展形态。重视发挥网络体育组织和健身示范、领军人物在开展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引导、服务、规范其健康发展。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品牌化发展和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四)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引领体育生活
实施品牌战略,发挥优势品牌在全民健身中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鼓励各乡镇街道和各协会结合各自实际,打造全民健身活动优质品牌。鼓励开展周边城区体育邀请赛等。支持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广泛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活动。鼓励各乡镇街道(景区)、体育社会组织利用区域优势和传统资源,积极开展特色品牌赛事活动。推动形成体育竞赛表演、品牌赛事和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互动为补充、相互促进的体育赛事活动格局。
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支持各乡镇街道(景区)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全民健身运动会,支持各乡镇街道(景区)结合地域文化、旅游休闲等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国内影响和可持续的品牌赛事。激发市场活力,完善体育竞赛体系。改革综合性运动会的办赛模式,利用筹备和举办区运会和各单项体育赛事等重大赛事和契机实施惠民工程,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使举办体育赛事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五)优化结构布局,实现全民健身项目竞相发展
加快发展“三大球”运动。制定“三大球”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三大球”学校、业余俱乐部、训练营等培训机构。带动全区“三大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突出发展足球运动,加大足球场地建设,至少建成1块标准足球场地,充分利用城区和乡村的荒地、闲置地、公园、林带、屋顶、人防工程等,建设一大批简易实用的非标准足球场。积极推进社会足球和校园足球发展,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足球活动,举办多层级的足球赛事,促进足球运动蓬勃发展。
优化全区全民健身项目结构布局,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不同人群,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全民健身特色项目,推进各类全民健身项目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健身走(跑)、骑行、登山、户外、游泳、球类、健身操、广场舞、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培育汽车、摩托车、极限、轮滑、冰雪、电子竞技、“三模一电”(车模、空模、海模、无线电测向)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积极扶持推广体现南阳传统文化和地理人文特征的武术、健身气功、空竹、龙舟、舞龙舞狮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六)大力发展重点人群体育,引领全民健身整体发展
着重发展青少年体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作为学校教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足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课余训练、校内全民健身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加强青少年健身活动、竞赛交流、科学健身指导和体质监测等服务,办好“华光”、“晨光”、“曙光”系列体育活动和“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校园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乒乓球、赛艇等项目发展。办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营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使青少年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锻炼兴趣和习惯,力争青少年体质全面止跌回升,并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提高使用率,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为老年人健康提供科学指导,发挥全民健身在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方面的独特作用。
采取优惠政策,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开展职工、妇女、幼儿体育,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公共体育服务纳入属地供给体系。积极应对二胎时代,大力倡导亲子运动,发展家庭体育。加大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使他们享受更多社会关爱、在融入社会方面增加获得感和满足感。
(七)构建指导服务网络,服务全民健身科学发展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3000人以上,每年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不少于200人,大力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城区社区、农村行政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覆盖。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学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充实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依托各级体育部门、相关高校、体育运动学校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健全区“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全民健身指导站(点)建设。积极引导相关高校、体育运动学校、运动队,深入开展体育进社区、体育下乡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遍布城乡、科学有效、机动灵活的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者服务网络。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推广“运动是良医”的理念,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强化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工作,尤其是对促进身心健康功效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普及科学健身和健身教育。
(八)推进行业融合,实现全民健身与社会各项事业协同发展
结合“一带一路”、“健康中国2030”等总体发展战略、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和我市三大发展战略定位,以及教育、文化、卫生、养老、旅游、科技等事业发展,统筹谋划全民健身重大项目工程,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包容、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健身消费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卫生、养老、旅游、科技、会展、服装、食品药品、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