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区政府文件宛龙政 > 2012年
分享:
索 引 号 NB001-0202-2012-00030 有 效 性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2018年06月19日
标  题 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阳市卧龙区2012年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通 知
发文字号 宛龙政〔2012〕20号 发布时间 2012年06月13日

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阳市卧龙区2012年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通 知

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南阳市卧龙区2012年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

龙兴乡、蒲山镇人民政府,龙王沟风景区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南阳市卧龙区2012年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印发给你们,请严格按照要求,切实加强对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组织领导,把防御山洪灾害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二年五月三十日  

南阳市卧龙区2012年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一 、总则

  1、序言

  为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制定山洪灾害防御方案的规定,特编制本方案。

  2、编制目标、原则及依据

  ①主要目标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原则。

  ②编制依据

  本预案的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省、市相关规定为依据。

  3、预案编制及审批

  ①区防指负责编制本区级预案,各村编制本村防御预案,并报乡镇防指备案。

  ②各村预案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审批,区预案报市防指备案。

 二、基本情况

  1、自然情况

卧龙区位于北纬3242分至3317分,东经11218分至11240分之间,地处南阳盆地中部,南北总长62.4公里,东西宽33.1公里,地处豫、鄂、川、陕交通要冲,区位条件优越,交通通讯十分方便。

卧龙区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有利于多种作物生长,多年平均降雨量805mm。但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6%。因此旱涝灾害一直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区内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积温4802度,日照211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8%,年平均无霜期229天,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79.5mm,蒸发率远大于降水量。

  2、社会情况

卧龙区辖19个乡镇、街道(景区)其中15个涉农乡镇、街道(景区),224个行政村、58个居民委员会,耕地面积75.48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 50.91万亩,总人口9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2万人,全区生产总值55.13亿元,财政收入1.2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062元。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芝麻、油菜等,是一个农村面积、农业人口、农村经济占比较大的典型农业大区。随着区内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蔬菜、林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郊区农村土地肥沃,生产棉花、花生、蔬菜、小麦、玉米、月季花卉等,并已初步形成支柱产业,奶、蛋、鱼、肉等一批副食品基地为居民生活提供了可靠保证。适宜工业和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是豫西南的一块富饶宝地。

三、历年山洪灾害的类型及损失情况

1、工程措施现状

我区境内已建成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17003万立方米,小型水库23座,其中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18座,总库容1945万立方米。这些水库在历次洪水中,通过拦蓄洪水,错峰削峰,有效的减轻了下游洪灾损失。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对部分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等,有效的提高了水利工程的洪水防御能力,改变了工程现状。但由于基础条件差,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措施仍然滞后,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不相适应,形势十分严峻。

2、工程措施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干流、主要支流及主要河道的防洪工程建设得到广泛关注,但忽视了众多山地、洪沟的治理,因而山洪灾害仍较严重,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偏低。建国以来,我区虽然修建了大批防洪抗灾工程,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防灾与兴利相结合的工程体系,但防洪设施标准仍然不高,难以担负起防大洪抗大灾的重任。二是病险水库及小堰塘仍是我区防汛工作的心腹之患。一些小型水库及小堰塘建造于五六十年代,工程老化失修,不仅不能发挥防洪抗灾效益,而且危及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地质灾害隐患不明显。在汛期特别是在受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过程中,容易引发崩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四是有些河流两岸开山采石挖矿,导致严重水土流失,且废渣弃土大量挤占缩窄河道,影响河道行洪能力,抬高了洪水位。

四、危险区和安全区

危险区、安全区主要根据各乡镇、村山洪灾害发生的程度,范围以及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分析未来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程度、范围来合理确定。

根据上述划分原则,确定山洪灾害危险区的划分标准为: 1、历史最高洪水线以下区域,即有记录或根据调查回忆的最大洪水以下的淹没区;2、各溪河十年一遇洪水淹没线以下区域;3发生过或有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迹象等地质灾害区域

1、危险区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将直接造成该区域内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根据调查分析结果,龙王沟风景区办事处的刘老庄村、狼洞岗村、后庄村、陡沟村、魏家岗村、陈家庄村、陈家岗村、袁沟村;龙兴乡的潦河坡村、闫沟村、大沟村、杨堂村、杨河村;蒲山镇的周湾村、蒲山店村、大庄村为一般防治区。龙王沟风景区办事处的吉庄村、岳东沟村;龙兴乡的李庄村、周沟村、榆树庄村、崔坊村、沟口村;蒲山镇的东街社区为重点防治区。

2、安全区

安全区是指不受灾害威胁的区域,除上述几个村外,其余村组为安全区。

五、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

  我区成立山洪灾害防治办公室,下设业务组及专业普查组,相关责任人员如下:

  主 任:杜道敬

  副主任:丁金星

成 员:黄 王少威 叶春雷 周 凡 付建香 

            刘玉萍 刘光华 丁爱玲

  六、监测通信和预警

  1、监测

  根据我区历史上发生山洪灾害时的降雨值,综合分析本区暴雨洪水特性,确定本区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为:过程降雨量达到200mm24小时雨量100mm以上。

  2、通信

区级通信采用电视、广播、电话、传真、internet网络、短信等。乡镇及村级通信采用电视广播、电话、锣鼓号、报警器、短信等或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自定。  

3、预警实施

为了让群众及时躲避灾害,减少损失,在一般情况下采取镇→村→组的秩序进行预警。乡镇防指与村及中小型水库责任人用电话联系,一旦发现险情采用电话、手摇报警器、口哨等方法相结合,发送预警信息。对所有重要山洪灾害隐患点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在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从事工程建设要进行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可能产生的山洪灾害要进行避让。在山洪灾害危险区内,禁止从事易诱发山洪灾害的各种活动。对危及城镇居民,重要交通,堤坝及其他重要设施安全的山洪灾害,要制定治理方案,采取应急工程措施和防范措施以遏制、减缓险情。因工程建设引起的山洪灾害危险点,要责成并监督建设单位进行防范治理。

七、安全转移方案

1、根据气象部门预报当降雨可能达到成灾量级时,各乡镇、村应根据预报可能成灾级别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并通知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到岗到位做好人员转移工作准备,在灾害发生之前及时做好人员转移工作。

2、转移原则: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转移责任人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

3、转移地点路线:对各个易受山洪灾影响的居住点,各乡镇、村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路线。转移地点、路线遵循就近安全原则,转移路线应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具体撤离路线按照各乡镇制定的转移路线有秩序的向安全区转移。

4、制作明白卡、标识卡。各乡镇、村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5、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区、乡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统一指挥,统一转移,安全第一。

  八、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

  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级防指报告的同时,乡镇防指和村组应及时组织抢险救灾,确保受灾群众生命安全,并尽量减少财产损失。

  2、对紧急转移的人员做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饮水等,并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

  3、迅速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九、日常事务

  1、查险处险。汛前对各辖区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等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宣传发动。广泛宣传防御山洪灾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具体防治措施等,使群众掌握简单的防灾知识。

  3、模拟演习。组织村、组群众在适当的时候,按照预案要求,开展必要的演习。

十、其他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因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出现问题,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相关法规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各乡镇、村要依据本预案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各自适用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附件:1、卧龙区山洪灾害涉及各乡村名称表

      2、南阳市卧龙区山洪灾害涉及乡镇简介

      3、卧龙区山洪灾害涉及乡镇、村基本情况表

      4、卧龙区山洪灾害影响情况表

宛龙政[2012]20号
文件类型: *.doc8fde2d72ab661685aa311c73bba015fb.doc (539.00 KB)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